4月1日下午,英语学院、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研究中心在A208会议室举办“区域国别研究系列讲座”之读书分享会。学校稽山杰出学者、英语学院杨晓波教授以“重读索绪尔:结构、语言、人,与世界”为题,为20余名师生带来一场跨学科的学术对话,深入探讨语言哲学的当代价值与理论重构。
讲座伊始,杨晓波教授推荐了《普通语言学教程》《普通语言学手稿》等十余部语言学与哲学经典著作,构建起语言学与哲学的跨学科阅读地图。在讲座中,杨晓波教授直指索绪尔研究中的核心争议——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割裂问题。他批判传统研究将语言结构简化为封闭符号系统的倾向,提出应将共时性原则置于历时性框架内动态考察。通过引入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的"场所逻辑",杨教授创新性地揭示了语言结构中被忽视的"人"的维度,强调历史偶然性如何在语言系统中凝结并持续生成新的可能性。
为使抽象理论具象化,杨教授以二战题材电影《波斯语课》为案例展开深度解析。影片中犹太主人公在生死危机中虚构波斯语的生存实践,成为索绪尔"能指与所指关系任意性"理论的生动注脚。杨教授逐帧解读主人公如何通过调整符号差异系统重构语言规则,阐明语言意义源于符号网络而非实体本质,引发在场师生对语言创造性的集体思考。
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,师生围绕"语言相对论与索绪尔理论的对话""数字时代语言结构的变迁"等前沿问题展开激烈讨论,杨教授的回应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,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
英语学院副院长徐英教授表示,本次讲座为教师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,成功搭建了跨学科对话平台。未来学院将持续开展读书分享和学术对话,以"求真务实、开拓创新"的精神不断推动学术研究与交流,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。
英语学院供稿